蚌埠家电维修网,经过我们9年的努力,网站很受广大维修网友的一致好评!鉴于此,我们也得到了丰收的喜悦!未来的要点是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更加专业化,行业化,目标是让这里成为我们家电维修人员的门户网站。网站根据各种内容分别设立独立的栏目,提供相应技术维修资料、维修信息、EPROM数据下载、图纸下载和在线维修视频讲座,为家电维修朋友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平台。几年来,家电维修技术资料以其全面、快速的维修资讯和资源下载,吸引和影响了众多维修从业和业余人员。网站目前也聚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已经成为维修人员必去的站点。我们力争发表更多的原创维修资料,打造成为全国家电维修行业资料门户!
我们是谁?
我们拥有一支年轻、敏锐、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的队伍,我们是一群有经验的维修技术者,我们有着丰富的实践,我们热爱维修技术,追求卓越,喜爱探索。我们是最有活力,最有创新精神。我们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家电维修资料技术打造成为互联网上最有影响力的行业网站之一!
主营:制冷 家电 厨卫 小家电 进口 商用电器-维修|安装|清洗|维护
蚌埠家电维修首页 > 蚌埠地区简介 > 美丽蚌埠市
蚌埠
蚌(bèng)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1947年元旦)。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民国时期曾是安徽军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381.25万,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
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 [1]
2017年,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50.66亿元。 [2]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与宿州市、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接壤,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西南与淮南市相携,西北与濉溪、蒙城县接壤。城市东西最长距离32.3公里,南北最大跨度23.5公里。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 [9-10]
蚌埠市
地形地貌
蚌埠市幅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稍。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地面西北倾向东南,自然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市区大部分座落于淮河南岸,除市中心有孤立蚌山(小南山)一座外,市的东、南、西部有大小20余座山环绕,在市区44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丘陵山地50平方公里,水面15.3平方公里。地貌主要分平原、丘陵和台地3种。境内平原以黄泛平原为主,另有河间浅洼地平原、含有丘陵的河流低阶地及傍河的河滩地。台地主要分布在沿河以南波状地区,由戚嘴组黄土所构成,分平岗地和倾斜岗地两种。蚌埠丘陵主要分布在市郊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的北缘。山丘基岩大都经过风化剥蚀而出露,间或有残坡积物,基本不发育,具粗骨性。按地面高度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 [11]
地质
在大地构造上,蚌埠幅地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中朝准地台中淮河台坳的次级构造单位,称“蚌埠台拱”。它早在震旦纪已具明显的抬升作用,至寒武纪晚期形成陆地,嗣后一直呈古陆状态。蚌埠地质历经5次构造运动急剧时期,即蚌埠期、凤阳期、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不仅沉积岩层发生褶皱、断裂,也发生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地层系华北地层区淮河分区,缺失了中、晚古生界。早古生界以前地层,以变质岩和海相地层为主,而中生界、新生界则以陆相和火山岩为主。蚌埠地层可分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寒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它地层缺失。蚌埠地质构造、沉积作用较复杂,多次构造旋回作用形成的褶皱广泛出露,蚌埠一带台穹成为淮北、淮南含煤区的天然分界。 [12]
气候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气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之降水集中,常有旱、涝气候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蚌埠市日照丰富,辐射热量充足,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全年日照可照时数,按天文台测算为4429.2小时,闰年可达4440.1小时。但因阴雨、雾障等因素,实际年日照时数平均仅为2167.5小时,日照率为49%。实际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很大,据历史气象资料记载:1956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461.5小时;1985年日照时数最少,仅1675.1小时。蚌埠年气温变化和月气温变化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年平均气温15.1℃,高于淮北和皖西山区。气温年内变化,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C;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气温年比较差27.1℃。 [13]
市区
自然资源编辑
水资源
智慧之光
蚌埠地表水以淮河为主,另北部有北淝河,西南有天河,西有八里沟,东有龙子河、鲍家沟等小水系。小水系除北淝河外,均为河湖结合类型,河短,水流量小,干旱年份常见断流。蚌埠地下水基本上属入渗蒸发型,周围地形产生的侧面补给量很小,地下水静储量约3.2亿立方米。淮河南岸属贫水区,北岸属富水区。地下水蕴藏类型可分为第四系全新世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14]
矿产资源
蚌埠市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矿、铁矿、金矿和水泥用灰岩矿。市已发现矿产地276处,矿产23种(含亚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7种(铁、岩金、砂金、铜、铅、锌、银),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2种(地下水、矿泉水)。矿床规模表现为小矿多,大矿少。大型矿床4处(煤矿3处,地下水水源地1处),中型8处(含矿泉水),小型62处,小型矿床以下的矿产地占已发现矿产地的73.19%。非金属矿产地占矿产地总数的91.64%。砖瓦用粘土矿产地179处,占矿产地总数的65.09%;建筑石料用灰岩矿26处,占矿产地总数的9.45%。 [15]
植物资源
蚌埠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称为夏绿林。蚌埠植被除耕耘的农作物外,在市郊张公山、燕山、曹山、老山、芦山、黄山、锥子山等山场有近20年内营造的人工林,属幼龄林区,也伴有少量的老龄人工林木。人工林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在沿淮滩河堤岸边,营造有防护林带;村庄周围多林木茂密。市区道路两旁以杨树、梧桐、雪松、中槐为主;市郊公路边已普遍绿化,除杨树外,还有柳树、泡桐、刺槐等树种。郊区园艺场及林果专业村种有苹果、梨、葡萄和石榴等经济林木。蚌埠常见乔木有140余种,常见灌木有70多种,常见藤本有10多种,中草药有600多种,常见栽培植物有200多种。 [16]
动物资源
蚌埠市境内野生的动物、昆虫主要有:野兔、野鸡、獾、刺猬、黄鼬、豹猫、夜鹰、蝙蝠、鼠、蛇、蟮、青蛙、蟾蜍、蜥蜴、壁虎、大雁、小燕、喜鹊、乌鸦、麻雀、野鸭、斑鸠、鹭、布谷鸟、啄木鸟、鸬鹚、鹌鹑、龟、鳖、蟹、黑鱼、泥鳅、田螺、蚌等。 [16]
人口民族编辑
人口
2017年,蚌埠市人口出生率为16.94‰,死亡率10.69‰,自然增长率为6.2‰。年末户籍人口381.25万人,比2016年增加1.73万人;其中男性197.54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女性183.71万人,占总人口的48.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00:107.5。常住人口337.67万人,比2016年增加4.57万人。城镇化率55.31%,比2016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2]
民族
蚌埠是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尚有人口数量极少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畲族。 [17]
经济编辑
综述
2017年,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50.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5.3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81.3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664.03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4.2:44.3:41.5调整为13.2:43.9:42.9。人均GDP46233元(折合6847美元),比2016年增加4378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涨幅较2016年回落0.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0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
2017年,蚌埠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2.55亿元,比2016年增长14.8%,其中,技术改造投资480.3亿元、增长36.5%,民间投资1164.3亿元、增长9.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8%。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7.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9%。三产中的教育业增长46.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增长22.8%,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15.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36.88亿元,比2016年增长38.2%;房屋销售面积829.89万平方米,增长22.7%;房屋销售额425.61亿元,增长32.8%。
2017年,蚌埠市财政收入274.51亿元,比2016年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07亿元,增长5.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9.2%,营业税下降98.7%,企业所得税增长28.8%。财政支出298.32亿元,增长11.3%。全年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65亿元,惠及100%城乡居民。
2017年,蚌埠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0元,比2016年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16891元,增长8.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1%,医疗保健支出下降9.5%,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1.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平方米。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9元,比2016年增长9.4%。农民人均消费支出7254元,增长9.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2%,居住支出增长1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 [2]
第一产业
2017年,蚌埠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9.05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4.8万公顷,稻谷面积11.1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94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18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12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85.86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38.25万吨,增长0.1%。棉花产量0.27万吨,下降57.5%。蔬菜产量300.42万吨,增长3.9%。水果产量105.94万吨,下降2.6%。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02.83万头,比2016年增长2.3%;全年生猪出栏207.86万头,增长1.1%。肉类总产量37.24万吨,增长1.8%。禽蛋产量8.76万吨,下降0.2%。水产品产量13.13万吨,增长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52万吨,下降0.6%。农用薄膜使用量0.94万吨, 增长2.6%。农药使用量0.6万吨,下降0.9%。 [2]
第二产业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15户,比2016年净增117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8.7%和10.6%。全市多数工业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2%,食品制造业增长7.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9.8%,烟草制品业增长6.8%,医药制造业增长2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5%,汽车制造业增长1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罐头、卷烟、日用玻璃制品、气体压缩机分别增长11.9%、2.4%、3.4%、17.4%,水泥、钢材分别下降19.6%和37.8%。
2017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01.5%,比2016年提高1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2.63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总额164.12亿元,下降2.7%,其中利润总额77.85亿元,下降6%。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99.43亿元,比2016年增长9.2%。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497.8亿元,增长1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10.4万平方米,增长11.2%;房屋竣工面积543.38万平方米,增长28.1%。 [2]
第三产业
2017年,蚌埠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13亿元,比2016年增长12.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5.13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亿元,增长13.4%。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641.95亿元,增长12.6%;餐饮收入83.18亿元,增长12.9%。按单位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293.6亿元,增长15.7%;限额以下企业(单位)零售额431.53亿元,增长11%。
2017年,蚌埠市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零售额比2016年分别增长10.5%、16.9%、4.3%、13.3%。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2%、43.8%和49.8%。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5.9%和18.7%。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42.8%和22.4%。
2017年,蚌埠市进出口总额17.71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0.5%。其中,出口9.4亿美元,下降21.1%;进口8.32亿美元,增长45.7%。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6.1亿美元,增长7%。实际到位内资909.79亿元,增长10.9%,其中省外资金877.98亿元,增长16.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9.63亿元,比2016年增长26.5%,接待国内游客3800.5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35万人次。全年邮政营业收入3.44亿元,增长36.5%。电信业务总量(收入)21.38亿元,比2016年增长1.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30.65万户, 比2016年下降13.5%;移动电话用户数270.86万户,比2016年增长10.1%。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1952.95亿元,比年初增加97.82亿元,增长5.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934.55亿元,增长7.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65.59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5亿元,增长11.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37.41亿元,增长2.9%;中长期贷款余额982.47亿元,增长20%。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14亿元,比2016年增长2.3%。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1.20亿元,增长16.8%;寿险保费收入27.94亿元,下降6.5%。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已达43家。